统一的小桥流水、青砖白墙绿瓦、红灯笼;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、卖钥匙扣的、卖手工首饰的;甚至连“特色小吃”都变得千篇一律,臭豆腐、烤肠、甑糕……不知何时起,古镇渐渐“长得”越来越像,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,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,全国各地古镇的“查重率”甚至高达99%。
有网友调侃称:“古镇的商业化太严重了,基本上只要是条路,两边都是商铺,本地人不多,大多都是外来做生意的,就跟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样。”与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对应的,则是“千篇一律”的古镇景观,甚至原住民在一些古镇里都是真空般地存在。
文旅古镇存在的问题
(1)建筑盲目模仿,商业跟风效仿。自从2015年,资本介入古镇,大多是地产商主导开发建设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。他们为了省钱省事在建筑设计上相互模仿、抄袭,建成后招商收租,导致同质化越来越严重,古镇丧失了应有的韵味、特色和价值。
(2)开发方式的出现偏差。古镇的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为导向。将历史街区看作旅游资源,把保护当作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。
(3)缺乏古镇特色文化。没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,古镇之间只互相模仿了表象而丧失了文化内涵,导致千镇一面,毫无特色可言。
(4)拔苗助长,急功近利。很多古镇的保护功利性严重,政府看重面子工程,注重短期成效;开发商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;原住民也受到短期利益的驱使,有利可图就行。
(5)歪曲历史,设计失真。有的设计曲解了古镇的历史环境和文化内涵,建筑形式不顾地域风格,造就一批“假古董”,对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产生了破坏。
(6)保护文化体制不完善。开发时只重视对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打造,而忽略了古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,一些民俗文化、民间工艺没有人传承,最终丧失。
(7)原真性与原住民消减。原住民文化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随着他们的流走,古镇的文化内涵也将受到损害,缺乏古镇原有的人间烟火气,古镇将会丧失生命力。
2023年,旅游市场热辣滚烫,大多数上市旅企业绩飘红,实现扭亏为盈,然而“山水旅游第一股”张家界却陷入盈利困局,据其发布的财报显示,张家界去年营业收入约4.2亿元,同比增长217.02%,全年共实现接待购票游客人数约715.77万人,同比增长252.58%,然后张家界却依然亏损2.39亿元,原因在于大庸古城亏损高达2.49亿元。
据悉,大庸古城自2016年投建,项目投资总额达24.43亿元,2021年6月才迎来试运营,项目经营情况一直远低于预期,过去四年里,大庸古城累计亏损6.47亿元,占张家界累计亏损额的89.12%。
大庸古城的困境也是当前众多古城古镇的现状,许多古镇前期投资几十亿,由于市场定位、同质化等诸多原因,逐渐被市场淘汰。
最初古城古镇开发模式是原地进行修缮或复建,对文物古迹、文保单位加以保护,并使之成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景区。后面随着周庄、乌镇旅游业的兴起,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让许多地方“眼红”,全国各地也开始掀起了古城古镇建设的热潮。
彼时也是旅游业的发展初期,游客对旅游的要求并不高,看重的是古建筑、自然景观以及当地的文化氛围,古镇所沿袭的传统文化,以及“江南水乡、青石板、小桥流水、炊烟袅袅……”等元素所营造的慢生活只需满足游客想象中的乡愁即可。
后期,地产行业的风生水起进一步加速了古镇的建设,很多地方以保护之名行商业开发之实,江南水乡的仿古古镇遍布全国,更有甚者将原住居民全部迁出,引入各种商家店铺,商家做生意自然从利益出发,什么畅销、什么盈利高自然就卖什么,所以大部分古镇的民俗饰品、街边小吃都一样,臭豆腐、大鱿鱼、老酸奶成为了新的古镇特色,游客想要的市井烟火、传统美食和地方特色的“诗和远方”被商业氛围所覆盖。
如今大部分衰败的古镇都是无定位、无特色、无创新,从建筑风格、商业业态到节庆活动,全部都是“生搬硬套”,千镇一面的现状自然会让游客审美疲劳。除了自身原因之外,更重要的一点是游客需求的升级,游客见过乃至体验过各类新奇好玩的项目,传统的旅游项目和所谓的特色忽悠不了游客了。
许多古镇在定位规划到真正落地运营的期间,市场趋势和需求早已不复当初,加上疫情三年旅游业的停滞,以及地产行业的没落,许多古镇几十亿的投资想要回本遥遥无期。
例如湖南的桃花源古镇,投资几十亿,规划打造成国际旅游、休闲养生、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,但实际上古镇更像地产项目的外衣,仿古建筑和商业街区缺乏特色,并且地理位置不佳,自开业之初经营情况就不甚乐观,2022年,桃花源古镇743套房产由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司法拍卖,两次降价均流拍,如今景区更是门庭冷清,去年9月,其官方公众号也停止了更新,全国类似桃花源古镇的案例不胜枚举。
那么如今游客已经不喜欢古城古镇了吗?并非如此,在一些古镇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同时,也有一批古镇活力四射、游人如织。
例如乌镇,如今依然还是古镇中的佼佼者,复游率也远远超过其他古镇,据悉,2019年乌镇的游客中有80%是散客,而80%中间的40%是多次游客,2023年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772.07万人次,同比增长568%,乌镇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.84亿元,同比增长183.65%;实现净利润2.84亿元。
当全国的古镇都在复刻乌镇时,旅游消费正在从单一的景区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,2007年,乌镇打造的西栅景区的对外开放,西栅用产品的差异性创造和放大度假客人的浸入式体验感受,构建景区的相对于同类产品的优势。
在住宿上,打造了一批独具江南风情的民宿、配备完善的星级度假酒店,在产品上,打造了一些极具风土人情的体验项目,例如景区内有婚俗馆,收入了一些老的结婚登记证书,并做了一些老结婚登记场景的重现,并且游客还能参与其中,景区可以给游客拍结婚照,发假的结婚证书。
除了产品之外,乌镇还打造了文化IP,乌镇“操盘手”陈向宏曾在采访中表示,“现在年轻人不再冲着看一个景点而去,而是感受当地的自然风貌,当地的文化,当地的风土人情。乌镇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,把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给游客是很重要的,于是乌镇开始以戏剧为入口,是因为它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文化需求。”
2013年,乌镇开启了以“映”为主题的首届乌镇戏剧节,如今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了乌镇的重要名片,每年戏剧节期间,来到乌镇的游客超过30万,去年戏剧节全网购票参与人次高达32万人,开票当日28部剧目被一抢而空,单剧最快售罄时间仅有3.9秒。
旅游发展从观光到休闲度假的进程无法逆转,大部分古镇日渐没落的事实无法改变,但是市场上诸如乌镇、古北水镇等案例也能看出,古镇依然有焕发活力的机会,这就需要聚焦到游客的需求。
文旅古镇该如何破局
差异化,定位差异化是打造文旅古镇的起点和初心,文旅古镇从打造初期开始就应依托在地文化进行差异化定位,并将其贯穿到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。文化是古镇建设的灵魂与根基,缺乏差异性的文化因子将难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旅古镇。因此,在文旅古镇的策划、开发、建设及运营过程中,都要始终以在地文化为依托,深入挖掘梳理本地文化脉络,提炼核心卖点,并将核心文化元素贯穿到各个环节。
烟火气,在商业化气息浓郁的当下,年轻人更想要享受烟火气、体验文化,而古镇旅游烟火气的载体是当地居民,将原住居民的生活场景、生活气息保存下来既是保护当地历史文化,也是旅游活力的源泉之一。
场景化,引入多元业态,打造丰富场景,以地域文化为例,除了建筑之外,古镇通过雕塑、绘画、演艺等形式,展示古镇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,或者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活动,如庙会、戏曲表演、手工艺制作等,让游客在场景中亲身体验古镇的文化底蕴。
体验感,除了大家常说的沉浸式产业打造的体验之外,还包括文化氛围、服务质量、环境氛围的营造等等,以空间布局为例,流线设计应考虑到游客的行走习惯和需求,以及古镇内部各个景点、演艺、互动装置、业态的分布,确保游客在整个旅途是轻松有趣的,而不是单一乏味地游览。
古城古镇的商业化开发并不是将古镇打造为商品集聚地,而是兼具烟火气的“诗与远方”,其核心在于通过场景打造、业态丰富来延伸文化内涵,既要深度融合当地文化特色,更要有产品创新。